看完村上春樹這本厚達五百多頁《城與不確定的牆》後,一直試著想寫些什麼,但似乎又無法寫出什麼。對我而言,可能覺得,內容優質的作品,實在很難只是大體上說些什麼就足夠的。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忠實小讀者,所以還是放下了想多表達什麼的念頭。
只能說,村上春樹這本小說裡的情節,我從一點一滴感受的累積後,隨著所看頁數愈來愈多,內心的動容就愈加的增加。這真的是一本極有刻度,同時也可因讀者本身的理解和體會,勾勒出各自的景貌。
現實或非現實、迷惑與理解、影子和主體、牆外或城內、時間和永恆、想像或夢境…。生命中,我們的所遇,所歷,又或所想,也許它們都存在於「不確定性」以及「關連性」間來回擺盪吧。而在經過或大或小的洗禮之後,有了當下的思索與作為,接著駛向更趨完整的路徑前行。
人生種種亦然。我們不斷在各階段的過程中經歷,又從經歷當中學習面對美好與失落,終於可以漸漸地接受並妥協現實所帶給內心的各樣起伏情緒或結果又或釋然。然後告訴自己,不能只滯留於難以忘懷的回憶裡,把現在的我,當作最適切的存在。若可以回歸到「見山仍是山」,恭喜你,即便無法完全回歸,也期盼你在望向著大海時,心境亦能如海般湛藍。
最後,將自己邊讀時所記錄的某些片段記錄並分享在這兒。以下:
p.10
「城被高牆圍繞著,非常難進去。」妳說。「要出去就更難了。」
「要怎麼樣才能進去?」
「只要想去就行了。不過發自內心地期望,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在那段期間可能必須拋棄各種東西。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東西噢。然而不要放棄。因為無論要花多少時間,城都不會消失。」
p.15
那座城本來就是由妳所造的,或者從以前本來就已經存在於妳內部的東西。…由妳述說,由我留下紀錄。…. 那年夏天,我們兩人全心投入這份共同作業。
p.33
不,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的東西,我在心裡嘀咕著。只要是有形的東西,無論任何東西,總是會有什麼弱點或死角。
p.56
我每次看到雨落在海上的景象時,就會生出某一感動。那可能因為海是永遠——或者在將近於永遠的期間內——不會變化的存在吧。海水蒸發變成雲,雲再降下雨。永遠循環。海中的水就這樣陸陸續續被換掉。但海這個全體並沒有改變。
p.98
雖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有時理所當然的事情比什麼都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p.127
所謂共鳴這件事,只有具備真正情感的人才做得到。
p.130
時間沉重地,同時也俐落的過去了。一個里程碑出現在前方,接著往後方過去。然後又來一個。
p.277
再怎麼說,人生總是一場長期戰爭。無論有多少悲哀、喪失和絕望等待著,都必須一步一步持續往前邁開腳步才行。
p.319
「我有時候會搞不懂自己。」我老實地向他坦白。「或許該說迷失。在這段人生之中,我沒有身為自己,身為自己本體活著的真實感。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影子而已。在這種時候,我總會感覺自己好像只是模仿自己的形體,巧妙地扮演自己活著似的,心情無法鎮定。」
「本體和影子原本就是表裡一體的。」子易先生以安靜的聲音說。「本體和影子根據狀況,有時也可以互換角色。這麼做,可以讓人超越困境,繼續生存下去。模仿什麼,或扮演什麼,有時也很重要。不必太在意。再怎麼說,現在在這裡的您,就是您自己呀。」
p.320
現在我能在這裡說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不能失去相信的心。如果能堅定地深深相信,前進的路自然會清晰可見,而且相信,也可以防止將會到來的劇烈墜落。或者可以大幅減緩那個衝擊。
p.463
人的意識就像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只不過是極少的一部分而已。大部分都沈潛隱藏在我們所看不見的黑暗深處。
p.488
什麼是現實?什麼不是現實?不,甚至該問,隔開現實與非現實的牆,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
牆或許存在,我想。不對,那無疑是存在的。但那是一道完全不確定的牆。會根據情況、根據對象改變硬度,改變形狀。就像生物一樣。
p.539
「只要心裡這樣希望就行了。」…. 你的心就像天上的飛鳥一樣,高牆也無法阻礙你的心振翅飛去。
p.542,543
我還是必須離開這個城。必須進入下一個階段才行。那是已經注定的流向。現在我已經可以理解這件事了。
我一個人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夜啼鳥孤獨地唱著夜之歌。沙洲的川柳宛如配合著那旋律,輕輕搖曳著枝條。河水的聲音比平常更響,春天已經來到。
p.545
我將一大口氣吸進胸腔,停了一下。在那數秒之間,各式各樣的情景在我的腦海裡一一浮現。所有的情景。我所珍惜地保存所有的情景。其中也包含不止息的雨落在遼闊大海上的情景。但我不再迷惘。不再猶豫。想必是。